密營是東北抗日聯軍不屈不撓,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堅持敵後遊擊戰争,保存和發展抗日武裝,擴大實力。他們在深山密林中,儲備軍需、醫治傷員、修理槍械、收集敵情、宣傳抗日、縫制冬衣,在紅石林區的深山野林裡,建起了很多秘密的宿營地,這些秘密的宿營地,被抗聯戰士和當地群衆稱之為“密營”。
經過幾小時山路的車程,我們來到了位于紅石國家森林公園抗聯的蒿子湖密營。蒿子湖密營也被後人稱為楊靖宇密營。在吉林省紅石林業局這片沃土曾經活躍着數支由楊靖宇、魏拯民、曹國安、韓仁和、郭池山等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他們在極其險惡的條件下,英勇作戰,令敵人聞風喪膽;他們在極其艱苦的逆境中,甯死不屈,高舉民族的旗幟,為東北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建樹了不朽的豐碑。
當密營的管理人員知曉我們是‘重走抗聯路,傳承英雄魂’三下鄉實踐團隊,給予我們大力支持。這裡的‘金牌’講解員李老師決定引導我們進行參觀,李老師是附近大學的一名曆史老師,由于對抗聯英雄的敬佩,他決定在這裡做一名兼職講解員,将抗聯的精神傳承下去。
密營中,一座楊靖宇将軍塑像首先映入眼簾。楊靖宇将軍的塑像底座高3米,主體高5米,共8米。象征着楊靖宇将軍1932年來到南滿地區打遊擊戰到1940年犧牲這8年的艱苦抗戰。在塑像兩邊的牌屏,是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為楊靖宇将軍的題詞。
在楊靖宇将軍塑像對面,是一座反映抗聯戰士戰鬥和生活的浮雕牆。浮雕牆總長35米,象征着楊靖宇将軍年僅35歲的生命。浮雕牆上的五個畫面象征着楊靖宇将軍在蒿子湖密營的五年艱苦曆程。
1938年,抗聯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魏拯民在柳樹河與濛江尾随的僞靖安軍展開了激戰,由于戰鬥激烈,擊落敵機一架,楊靖宇所率的大部隊行蹤被敵人發現。12月末,楊靖宇、魏拯民在這裡,召開了團以上幹部緊急軍事會議,史稱“紅石砬子會議”。會上,楊靖宇詳細分析了部隊所處的險惡環境,并決定分散部隊,小股出動,化整為零,向頭道溜河一帶的深山密林裡轉移。并提出了:“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農民,教育僞軍”的戰略方針。
經李老師的介紹,當年司令部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打算在原址上複建,但在挖掘中發現煙嘴、槍彈、碎碗片等物品,由此可見在這兒還有很多這樣的東西,所以将司令部建在了舊址的旁邊。最原始的司令部并不是這樣的,而是那種挖地一米的地窨子,上面搭上人字形架子在鋪上草皮,草長起來時,外來人在此經過不會輕易發現的。當年楊靖宇将軍曾在此處召開多次密營會議,指揮部署多次戰鬥。
抗聯戰士粗糧細作的地方,抗日戰争時期生活非常艱苦,抗聯戰士缺衣少食,日本鬼子的封鎖導緻抗聯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糧食,隻能用這種碾盤來加工諸如橡子(柞樹種子)等食物用來果腹。
在我們的人民軍隊中官兵平等,楊靖宇将軍也曾用這個碾盤碾過橡子,并且由于将軍的身材高大,别人10步轉一圈,他隻需要5步。
青松竈是1937—1940年間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的抗聯戰士們做飯的地方。為了防止敵人發現做飯時冒出的炊煙,楊靖宇将軍及抗聯戰士利用中空樹做煙囪,将炊煙藏在裡面,炊煙順着樹洞升到樹尖飄散開,敵人不會發現有人煙迹象,此樹樹齡已有二百四十餘年,至今仍然枝繁葉茂,可以堪稱大自然的奇迹。
走進展館,正廳中央安放楊靖宇将軍銅鑄胸像,經李老師介紹得知,銅像基座高918mm,象征開始抗日的“九一八”事變。銅像後的牆面是一組白色高浮雕,再現了楊靖宇将軍帶領東北抗日聯軍轉戰在白山松水之間,沉重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戰争場景。
在李老師的主持下,我們向楊靖宇将軍銅像鞠躬并鮮花。
紀念館是以毛主席的《論聯合政府》中”東三省的人民,東三省的一部分愛國軍隊,在中國共産黨領導或協助之下,違反國民黨政府的意志,組織了東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從事英勇的遊擊戰争。這個英勇的遊擊戰争,曾經發展到很大的規模,中間經過許多困難挫折,始終沒有被敵人消滅。“作為結束語。
李老師講,抗聯在最強大的時期牽制幾十萬的日本軍隊。現在看來,如果這些軍隊從東北抽出來,會為其他戰場的抗戰增加難以想象的壓力。
當我們正要走出蒿子湖密營的時候,遇到了前來參觀的一對老夫婦。經過采訪了解到,老爺爺16歲當兵,今年快80歲了,從軍20餘年,轉業到地方,又在檢察院為人民服務20餘年。今年是建國70周年,老爺爺難以抑制住心中激動的心情,這次專程從山東聊城趕來,目的和我們一樣,也是來“重走抗聯路’。
當老爺爺知道我們是哈軍工的傳人時,他豎起大拇指說:”陳赓大将辦的哈軍工為我們國家的國防做出了貢獻,你們也要好好學習,為國家做貢獻。“